主页> 励志人物> 人物|郭宝亮:文学批评要兼具“三性”

人物|郭宝亮:文学批评要兼具“三性”

励志人生网 2019-04-03 08:16 励志人物 200次

文学批评要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时代性

人物|郭宝亮:文学批评要兼具“三性”

郭宝亮 (照片由本人提供)

“文学批评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生,面对我们的生存来发声,要找出与时代和人民群众攸关的真问题。”近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组评委、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宝亮接受笔者采访,结合此次评选和多年从事文学评论的经验,对当下文学理论评论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谈及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郭宝亮坦言,文学理论评论奖评选的目的,就是要遴选出思想性和学术性俱佳的作品。“从此次获奖的五部作品,可以看出我国当下理论评论界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

郭宝亮认为,陈思和的《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港台文学有机地纳入文学史的写作中,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对解决文学史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白烨的论文集《文坛新观察》,是作者近年来对文学独到的观察和心得,其中包含了对文坛新人、新事的批评。王尧的《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虽然探讨的是一位经典作家,但并不局限于汪曾祺本身,而是将其作为案例探讨如何向传统进行学习。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文学的媒介,从早期的纸质媒介到后来的网络媒介,资料详实,观点独到,填补了有关研究的空白。刘大先的《必须保卫历史》,文章观点鲜明,态度明朗,对“历史虚无主义”提出了有力的批评,是一篇敢于举旗亮剑的批评文章。

“老、中、青三代人都在辛勤耕耘。老一代批评家依然在不断地产出理论成果,中年批评家也极为活跃,学术积累较为深厚。陈思和、白烨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他们勤奋耕耘,学术功力深厚,眼光敏锐。王尧、黄发有则属于20世纪60年代承前启后的中年评论家。此外,还有许多70后和80后的年轻评论家,比如本次获奖的刘大先,显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的新生力量,充满锐气和才气,可以说是后生可畏。”郭宝亮在给予这几部作品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表示正是这些评论家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推动着我国文学理论评论的繁荣发展。

“但是还应当看到,当下评论界有重学术、轻思想的趋向。当代文学批评如果没有写作者主体的介入,文章就缺少温度。”郭宝亮认为,文学批评应结合个体生命体验,同时把与现实有重要关联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面对时代来发声。“文学批评应该在学术和生活现场里,努力做到和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发展轨迹合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出能够与现实对话的真问题。”(实习生刘博 记者田恬)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