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励志人物>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励志人生网 2019-05-14 01:07 励志人物 200次

晶报记者 邓晓偲  罗婉 谢晨星 谭智锋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首《乡愁》,吟唱出多少游子对故乡悠远的思念。而今,它已成为绝响。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高雄医院病逝。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他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作品驰誉海内外。


台湾高雄医院方面14日发布消息,余光中13日晚上由加护病房转出到普通病房,14日上午在未插管、未施行心肺复苏术、未急救的情况下,由家人陪伴,平静离世。此前家属已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希望陪伴他最后一程。


医院方面表示,余光中11月27日被家属送到高雄医院急诊,当时被发现嗜睡、说话口齿不清,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当天即收治于神经内科病房治疗,住院期间陆续并发心衰竭及肺炎,产生肺浸润现象。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余光中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从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在海峡两岸和香港出版的著作超过70种。


余光中在祖国大陆最广为人知的是入选教科书的诗歌《乡愁》,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把作者自己的奔波迁徙和亲人的聚散离合与时代的变迁紧密地结合起来,唤起无数人切身的体会和感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也代表了所有像他一样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人的心声。


余光中抒发乡愁的作品很多,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这些诗句汇聚成了他的另一首经典诗歌《当我死时》,感动了无数人。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余光中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情有独钟。对岛内某些人士将古文和国学教育操作成“政治话题”,他始终持否定态度,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他曾经说过,百年来在华语文坛,白话文无疑是主流,但文言文简约凝练,“如果一个人有好的文言文功底,可以写出更华美的文章”。


余光中于2012年4月受聘成为北京大学“住校诗人”。曾在北大攻读硕士、现在台湾从事媒体工作的马叔安难掩对诗人的怀念。“那道浅浅的海峡,如今已是天人永隔,您在那头,我们在这头。愿余先生安息!”马叔安写道。


余光中对于文学始终充满创作激情。他说,如果一个人对生命、对新鲜的经验不再抱有热情,那他就会觉得“生命不过如此”,也就会“江郎才尽”,不再有创作激情。


“尽管前辈先贤已经写出无数华美诗篇,但我觉得并非不能再有突破,我希望祖先传下的文字在我手中能再多姿多彩一些,哪怕只是再好一点点!”这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


对于余光中先生的文学成就,他曾经的追随者,《台湾文学史》作者陈芳明曾这样评价:“以诗为经,以文为纬,纵横半世纪以上的艺术生产,斐然可观。”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林永发也回忆说,余光中80岁生日时,自己画了一幅台东山水图为先生祝寿。“今天却传来噩耗……纵使再不舍,也要祝福余老师走得自在而潇洒!”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晶报记者采访了与余光中先生共事接近9年、相交逾40年的作家黄维樑以及今年出版了余光中《风筝怨》《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等书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与我们分享余先生生前的创作历程以及生活点滴。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这首四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的诗歌,以其优美略带忧伤的诗句,抚慰了海峡两岸无数思乡的心灵。而随着余光中在1992首次应邀回到大陆,这位诗人才真正在空间上而非想象中回到了他日思夜乡的故乡。如今斯人已逝,先生的走过的痕迹伴随着他的诗句长存于世。在得知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后,我们联系到了曾与余光中同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共事的香港作家黄维樑,试图通过其对余光中旧事交游的回忆叙述,来悼念这位一代大家的遗风。


他是“璀璨五彩笔”,绝不只一首《乡愁》,作家黄维樑谈余光中

台湾中山大学今年10月庆祝余光中(中)寿辰。


当年“沙田四人帮”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